引言
2025年6月末,吉林大学学生因宿舍无空调和电风扇,高温下宿舍温度达38度,部分学生中暑,被迫在校园地下车库搭帐篷避暑。校方回应称电路问题暂无法安装空调,暂无改造计划。事件引发社会热议,凸显高?;∩枋┲秃笥胙救ㄒ姹U系娜笔?。
正文
一、学生避暑行为的现状与直接原因
高温环境下,吉林大学学生采取极端方式应对宿舍闷热。2025年6月25日,校内地下车库挤满户外帐篷,学生自发组团搭设以确保安全。一名学生描述,宿舍温度在30-38度之间,夜间热醒频发,部分人已中暑。此外,学生购买半米高冰块降温,或外出住酒店,导致周边酒店价格飙升。这些行为源于宿舍通风条件差,且无空调、电风扇等降温设备。
二、校方回应与基础设施瓶颈
吉林大学以电路问题为由,推迟空调安装计划。招生办工作人员证实,宿舍无空调,仅部分教学楼和图书馆计划加装。校方解释,电路老化需校外电网改造,但国家电网客服表示,学??缮昵胂呗飞?。然而,校方未推进此事,称“装空调是重大事项,暂无通知”。这种回应被指推诿责任,忽视学生健康诉求。
三、深层问题:建筑设计与气候变化
宿舍设计缺陷加剧了高温困境。吉林大学宿舍多为回字形布局,导致通风不畅,热量积聚。一名学生指出,建筑原为抵御东北寒冬设计,未考虑夏季降温。近年来,气候变化使长春高温预警频发,2025年6月气温达36度,夜间仍超20度。这种结构性滞后,暴露了高校规划未适应环境变化。
四、社会影响与招生隐忧
事件引发广泛批评,威胁高校声誉与生源。超8成网友表示填志愿时看重大学有无空调。媒体评论指出,校方服务意识缺位,漠视学生权益。学生被迫自费避暑,影响学习效率,部分人课业中头晕目眩。若不改善,类似吉林农大等高校的困境将持续,加剧公众对教育质量的质疑。
总结
吉林大学宿舍无空调事件,折射出高校在基础设施更新、服务意识上的系统性不足。电路瓶颈可解却未行动,设计缺陷叠加气候变化,使学生健康与学业受损。社会反响强调空调非奢侈品,而是基本权益。高校亟需转变观念,协同电网改造,以保障学生福祉,维护教育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