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下载_全国空降约茶品茶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下载

“红星”闪耀,照亮奋斗印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常驻记者 李欣奕 通讯员 龙奇

红星,不仅是一个闪耀的图像符号,更是一种深植血脉的情结。在十三师红星二场,红星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传承。

“欢迎来到红星军垦博物馆……”暑期已至,位于红星二场的红星军垦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再次迎来研学热潮。来自各地的学生,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透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军垦展品,走进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屯垦岁月。

红星二场的前身,是战功赫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其前身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这支部队曾被毛泽东同志授予“红星部”的光荣称号。从此,“红星”便成为这支队伍最鲜明的烙印和最崇高的荣誉。

在解放西北的烽火硝烟中,“红星部”英勇奋战,屡建奇功。随后,他们跟随王震司令员一路西进,挺进新疆,驻守哈密。1953年7月,响应国家号召,部队官兵集体就地转业,在哈密火石泉地区创建农场,成为兵团成立前夕最早建立的农场之一。

红星是什么?是“能吃苦、肯奉献、会战斗”的铮铮誓言!

火石泉,曾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重度盐碱滩,“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土壤盐碱含量高达40%至60%。苏联土壤专家曾断言:“这是一片人类无法耕作的土地!”然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军垦战士们,面对这亘古荒原,眉头未曾皱一下,立即投入了改天换地的战斗。

没有住所?军垦战士们就地取材,在重盐碱滩上挖建半地穴式的地窝子。他们以连队为单位,规划建设,一排排大小相等、整齐划一的地窝子群拔地而起。这些简陋的居所,不仅包括宿舍,还涵盖了食堂、会议室、菜窖、库房、马厩等生产生活设施,成为他们最初的家园。

没有水?军垦战士们挥锹抡镐,在五道沟开山劈石,修建“生命之渠”——红星二渠。工程浩大,条件艰苦。拦河坝、进水闸、排沙闸、节制闸、沉淤槽、溢洪堰……所有设施全靠人力完成。历时九个半月,炸开山石7.2万立方米,挖运土沙37.6万立方米,使用代水泥1804吨,一条长达37.4公里的水渠终于建成。天山雪水汩汩流入亘古荒原,军垦战士随即展开了大规模垦荒造田。

苏联专家曾断言盐碱地无法种植小麦。军垦战士们不盲从,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盐碱滩上小麦高产的奇迹,有力支援了国家建设,荣获全国农垦战线“十二面红旗”称号,被誉为“新疆大寨”。

20世纪60年代初,为烧制土碱支援生产,军垦战士们奔赴西碱湖挖芒硝。碱土层下,芒硝层厚薄不均,挖掘异常艰难。沉重的十字镐(足有四五公斤)需要奋力抡起砸下,壮小伙干不到二十分钟就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红星二场老军垦廖广献说:“那时候大家顶着风吹日晒,在盐碱滩里摸爬滚打,手脚被芒硝腐蚀得结壳、裂口、脱皮。无人言苦,无人喊累,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完成任务。”正是凭着这股不认输的精神,军垦战士们在荒芜的戈壁上,硬生生建起了一座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军垦新城。

岁月悠悠,几代军垦人的接续奋斗,让昔日恶劣的自然环境旧貌换新颜,军垦后代的生活也日益美好。

红星二场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众多军垦文化遗址:庄严肃穆的军垦地窝子遗址、记录决策历程的场部旧址、充满烟火气息的老八连营房旧址、承载文化生活的三连红星俱乐部、象征引水壮举的五道沟渠首、见证丰收的粮仓旧址、代表工业起步的高烟囱旧址群……这些无声的遗迹,铭刻着兵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光辉岁月。

据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梅花介绍,红星二场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兵团首个沉浸式红星军垦文旅小镇,构建“一心带八点”布局。通过复原场景、沉浸体验等方式,生动再现红星二场及其前身部队的战斗征程、艰苦创业历程与新时代发展成就。八景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军垦文化脉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年6月,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正式开园。纪念园以“中国最有骨气的房子”为主题,规划为遗址保护区、党性教育区和军垦生活体验区三大功能区。游客可通过实地参观、沉浸体验,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中触摸那段艰苦卓绝却又无比光辉的岁月。

“看!这就是当年军垦战士的‘家’!”昏暗的地窝子里,乌鲁木齐游客李朗凝视着半截马灯、磨损的军用水壶,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前辈们奋斗的身影。“难以想象,前辈们就是在这样的‘房子’里,把戈壁变成万亩良田。”听完《地窝子里的婚礼》等感人故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当李朗躬身走出半人高的地窝子,一颗名为“红星”的种子已在心田悄然种下,静待发芽。

下一篇:莫道沙海无绝色 心泉涌处自峥嵘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