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在迈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时代纵深中,一个长期存在、但愈发迫切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
中国高校的知识生产,为何难以顺利变成产业成果?
中国日报网的一项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为3.9%,而美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高达50%,德国高校的专利转化率甚至维持在80%以上。
我们对数据存疑,但是高校专利转化率不高的确也是事实↑
这个落差,不仅关乎教育体制,
也关乎科技园的机制设计、市场的介入能力、政府的系统协同。
最近,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日前举行的第十七讲专题讲座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了明确指出: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优化重塑,把教育服务产业和区域经济作为优先指标,成为激活创新源头的关键节点。
这不仅仅是一项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要求,
更是一项面向整个国家创新生态的战略再布局。
在这轮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变革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前沿样本正同时发生: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环上大科技园与漕河泾开发区。
它们分别代表了大学机制重塑、科技园功能跃迁与产业开发区的系统协同,共同组成了当前“教育赋能产业”的三重引擎。
教育原点的重塑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以学生为起点、以企业为终点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有一所全国首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高等教育从“学科导向”彻底转向“产业融合”,用更贴近现实的逻辑重新定义“教育起点”。
在这里,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能参与百度、地平线等头部企业的真实研发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是课堂作业,更是企业提效、推新、转型的真实动作。在课程上,学生们不仅学到知识,更有机会做面向AI产业、医药工程等前沿赛道的交叉性探索。
比如,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AI+新工科”,国际创新药学院则与RCSI合作建立国际药学教育标准。在“以学科串产业”的背后,学校已建立30多个校企联合研究院与实验室,省级以上算法竞赛获奖率超30%,蓝桥杯项目中7%斩获国家一等奖。
更重要的是,企业不再是毕业之后的接收方,而是在教育过程中的共同设计者。这种前置式共建机制,正在重写“大学的角色”:它既是教育平台,也是研发平台,更是产业场景的发生地。
所以,我们看到,如果只看“教育机构”(也就是各高校)这一子集时,苏州大学是全球第二大 PCT 申请人,仅次于加州大学。
转化机制的重建
环上大科技园
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如果说大学解决的是“教育怎么更贴近产业”,
那么大学科技园解决的是“科技成果怎么变成产品”。
这正是环上大科技园在当下发挥关键作用的场域。
它的核心是构建了一种“多边机制驱动型”的成果转化系统:
首先,高校作为知识原生地,提供教师、学生、专利与设备;
然后,政府作为制度保障者,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兜底;
接着,市场作为加速器与验证场,承担项目遴选、商业模型打磨与资本对接。
这种结构,使得环上大科技园帮助项目穿越从论文到产品、从样品到量产、从原型到品牌的多个环节,真正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成为一个能让知识奔跑起来的实验场。
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在这篇文章中有更详细的阐述:
区域引擎的再生
漕河泾开发区
把教育力量嵌入产业生态的操作系统
教育和科技的力量,最终还是要嵌入区域经济的操作系统中,才能发挥更广泛的放大效应——这就是漕河泾开发区的破题方向。
作为上海单位面积上市公司最多的开发区,漕河泾不仅具备成熟的产业基础,更具备反思自身路径依赖的前瞻性判断:产业增长的上限,取决于源头创新的供给能力;而源头创新的供给能力,终将回到教育系统的可嵌入性上。
因此我们看到,在原有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漕河泾主动构建起一套“教育驱动的产业协同系统”:
A -?引入创智学院、奇绩创坛等创业型人才加速器,激发技术创意的落地性;
上海创智学院所在地-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来源网络)
B -引入交大3A校友中心、港科大上海中心等高层次学术资源,对接全球创新能力;
C -引入“知春创新中心”这类面向中学教育的试验场,从更早阶段播下创新教育的种子。
这背后是一种对于未来区域竞争逻辑的更新认知:真正领先的开发区,其衡量指标不再是税收数据和企业数量,而是否具备“持续生成新项目、新团队、新技术”的生成能力。
教育不只是育人,更是育产业。
在我们对创新区的大量观察中,教育-园区-产业的三元协同机制,已成为判断一个区域创新活力的新标尺。
从苏州大学未来校区的“以学生为起点、以项目为驱动”,到环上大科技园的“制度型成果加速器”,再到漕河泾开发区的“教育嵌入式产业组织模型”,我们看到的是三个系统如何被重新连接,被重新构型,被重新赋能,而且它们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共同勾勒出一个中国式“教育强国”下的产业更新模型。
其实,知识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于:
如何让象牙塔变成生产线,如何让高校变成平台,如何让城市因教育而具备未来性。
这,便是“未来教育即未来产业”的隐性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